季涛

日志

 
 
季涛
 
    理学硕士,留英学者,注册拍卖师。目前任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法律咨询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拍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拍卖术语标准化起草小组组长,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曾参与编写《拍卖师论谈集》1、2集、《中国收藏20年》、《中国收藏年鉴》、《中国拍卖二十年》、国家拍卖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拍卖通论》、《拍卖经济学基础》、《拍卖基础教程》、《拍卖实务教程》等,主编了《拍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拍卖策划书精选》,著述有《拍卖师主持理论与技巧》、《当代北京拍卖史话》、《拍卖师主持教程》等书。
    主持过数百场艺术品、土地、房产等的拍卖会,先后三次在新加坡、香港主持艺术品拍卖会

 

最新日志



艺术逐渐走向大众化的趋势   

2018-04-04 13:40:48

       艺术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而创造的、有审美意义的语言方式。艺术包含的领域十分的广阔,有时,艺术产品往往又难以与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明确区分,这也说明各个艺术领域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可能也难以区别,而不存在一个非常明确的边界。

艺术逐渐走向大众化的趋势
梵高《星空》

       艺术家创造出的艺术作品,例如小说、诗歌、戏剧、音乐、绘画、影视剧等,它们所表达的情节常常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影像,是人生经历的载体与复制模式。这些作品将人生更加深邃的寓意通过艺术直观地为受众们呈现出来,激发出大家产生相类似的人生体验和很强的共鸣。这促使受众在仔细品味艺术作品时,就像在回忆自己所经历的人生故事一样。

       当今的艺术活动已经超出了纯艺术的范围,开始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之中。过去只有少数人能够涉猎的小说、戏曲、诗歌等经典艺术门类慢慢被大众喜闻乐见的时装、电视剧、广告、流行歌曲乃至室内设计装潢等所取代。后者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普通民众开始追求起艺术的欣赏,艺术的大众化也就自然成为了必然。

       艺术的灵魂在于信息的传递,早先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对于艺术普及曾起到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今,数字电子技术、互联网在艺术传播领域的变革更让人惊叹,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技术也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了艺术领域,成为了艺术传播趋于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可以在互联网、手机上游览高雅的艺术殿堂,比如数字化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博览会,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音乐会、戏曲、话剧和演唱会。网络更便利、高效、低成本地将各类艺术带到了大众眼前,艺术的大众化从而简便可行了。

       事实上,很多艺术家已经意识到了艺术与大众的紧密关系,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艺术手段上,他们都在进行着改变和尝试,将过去仅对“小圈子”的日常状态和艺术思想的表达与描绘,转换为描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艺术作品不再高高在上,“通俗易懂”的同时也拉近了普通民众与艺术的距离,艺术家也因此最大化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艺术大众化,一方面是要打破艺术家和受众的界限,消解作者的话语中心;另一方面也要求观众积极地参与到艺术生产中,而不是消极地做个旁观者。这实际上对受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艺术史知识背景的受众将更容易进入艺术的语境,从而鼓励受众进一步地去学习艺术的知识。

       当艺术作品成为大众都能够轻易获得的平常之物之后,那么保持一定自然距离的虔诚、严肃的欣赏就被近距离的、消遣式、世俗化的观赏所取代。

       艺术中也有注定要为少数人理解的部分。这就相当于将艺术的品类和形式分成为研究探索性和大众普及型。比如,指望当代先锋艺术能够大众化和普及化是不现实的,先锋艺术注定是小众的。它虽然有对大众开放的态度,但它缺乏吸引大众的要素——审美和通俗的趣味,这是先锋必然付出的代价。当一百多年前印象主义艺术正先锋的时候,大众也接受不了那些模模糊糊的画法;只有当它不再先锋,落地民间后,才可能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沉淀到大众文化中。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术知识的普及,小众化的艺术会不断转变为大众化的艺术,而新的小众化艺术又不断再次生成。

评论

季涛
  取消
获取验证码 换一张
 
 
 
 
 
 
 
 
 
 
 

众拍网公司版权所有 ©2013-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