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众拍网

首页 > 拍卖要闻 > 独家>正文

艺术品拍卖为什么火不起来

来源: 众拍网   发布时间: 2025-04-21 03:31:20 点击量:

       按常理,银行利率连年多次下降,而且还会往下降,房市、股市持续低迷,正是投资艺术品的最佳机会。可偏偏艺术品拍卖、艺术品交易依然冷清?


       不要说二、三线城市艺术品拍卖市场冷清,就连北上广一线城市响当当的艺术品拍卖专业公司,全年春拍秋拍业绩也难创新高。全国的艺术品市场多年来一直处于温水煮青蛙,不温不火,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是投资人艺术品投资意识不强。虽说艺术品是软黄金,不占地方易保存,保值增值,但投资人习惯于投资房产、股票、基金。真正欣赏艺术品的还不多,看好艺术品投资增值空间的更少。在经济低迷的形势下,更是捂紧口袋,守住钱袋,不愿轻易投资。

       二是缺乏专业诚信的艺术品鉴定机构。艺术品的鉴定问题,尤其是文物类的艺术品以假乱真、赝品泛滥问题,一直困扰投资人的心。就怕花几百万、几千万元,买一张假画,买一尊假瓷器。而且在拍卖会上,所有拍卖公司都有一个不承担拍品瑕疵担保责任的惯例说明,犹如一道紧箍咒套在客户头上,致使买家望而生畏,不愿轻易下手,拍了赝品咋办。

       我国虽然有不少艺术品鉴定机构,但都是清一色民间的艺术品鉴定机构,有不少缺乏可信度。有些民间鉴定机构,打着鉴定的幌子,行诈骗之事。一件拍品,收3万、5万元鉴定费,假的也是真的,还发鉴定证书,甚至保证送到北京、香港大拍卖公司上拍,其实都是为了骗钱,往往藏家交了几万元鉴定费就没有下文。鉴定作假的负面新闻一桩接一桩,艺术品市场鱼目混珠,使投资人和藏家对艺术品鉴定,艺术品真伪的鉴别,不知所措。

       三是缺乏上规模的艺术品展览和交易中心。全国每个城市都有古玩市场,但古玩商家以经营玉器、瓷器、杂项、少量书画为主,价格大都是几百、几千为主,少数为上万的收藏品,投资人很难觅到心爱的藏品。好货在民间,确实是我国收藏品行业的写真。精品都在藏家手中,藏在家中,锁在保险柜里。因市场低迷,出手卖不了好价钱,还不如藏在家里,反正不会贬值。投资人不知哪家有好藏品,也不可能一家一家去找藏品。

       每个城市文化馆、博物馆虽然年年搞艺术品展览,大都是单个名家的专场展览,几天展览结束就撤场了。各地艺术品机构也在搞艺术品展览,但都是小规模、小场次。以前各城市都有国营文物商店,归政府文化部门管理,规范经营,店内展示的艺术品保真有可信度,投资人经常光顾,看中了就下手。后来国营文物商店大都改制成私有的,对文物商店的管理也弱化了,人们就觉得变味了,光顾的人很少了。

       艺术品交易,特别是名家名作、文物的交易,更多的是在拍卖会上拍卖。缺乏民间的大型展览交易馆,艺术品交易渠道单一狭窄。

       四是艺术品交易的限制太多。多年来,国家名列多类文物不准交易,不少文物不准出境,对国内文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不准交易就影响了流通。好东西一定要流通,让更多的人发现它的价值,一次次拍卖,一次次又提升了它的价值。

       五是艺术品的金融属性未能实现。一件件艺术品都是有价之宝,越是稀世之宝,越值钱。少则价值几百万,多则几千万,上亿的都有。花了高价买回,再想买另一件高价藏品,手中缺钱,为什么不能到银行去做质押呢。再则,投资人要投资其他项目,需要资金时,也需要拿藏品去银行质押。银行卡住质押这条路,一张最名贵的书画,如果不能从银行变现,往往就成了一张纸。体现不出金融属性,就很难激发投资人投资书画等艺术品的欲望,艺术品大流通就很难活跃起来。

       我国的艺术品市场是一片蓝海,是一座座待开发的宝藏。专家预估,艺术品总量超过房地产总量。未来的投资空间、发展空间,增加经济总量的来源,一定是文化艺术品市场。搞活艺术品市场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落地之举。

       期望加快建立政府机构兴办的艺术品鉴定机构及上规模的艺术品展览馆和交易馆,加强对民间艺术品鉴定机构的管理,建立书画(文物)鉴定师持证鉴定制度,杜绝假鉴定;鼓励民间创建大型艺术品展览馆和交易放开限制性文物的交易,只要不出境,允许文物在国内流通;金融机构规范艺术品鉴定评估程序,逐步放开艺术品的质押;国家顶层机构加快制定和落实鼓励艺术品市场大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我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兴旺。(作者:潘振华,微信号:pan88110122 欢迎加微信交流!)

0/250
拍卖公司QQ群 投资人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