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无底价拍卖为什么日渐火爆?   

2013-09-26 11:10:00

       近来,充斥报纸、电视、网络上到处是艺术品、珠宝首饰、玉器家具进行无底价拍卖的广告。为什么大家要一窝蜂地都来弄“无底价拍卖”呢?
       一直以来,拍卖场上都有无底价拍卖,主要应用于一些中低档的拍品上,如邮票钱币、当代书画、瓷杂工艺品等。如今,无底价拍卖也越来越多地在大拍卖行和春秋“大拍”中出现,包括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在内的知名拍卖公司都开始上拍大量无底价拍品。一些“无底价”艺术品被拍出了“天价”。比如,一张陈鉴如款《竹林大士出山图》在北京保利从1000元起拍,最后以1150万元的价格成交;上海泓盛拍卖的纸杂文献专场上,一幅倪瓒款《乐圃林居图》100元起拍,以575万元成交;一幅八大山人款《荷塘双鹌》无底价起拍,最终以339.25万元落槌……。
       上海泓盛拍出高价的《乐圃林居图》,本来是卖家送拍的一大箱东西中的一件。对于这种大批量的送拍,泓盛公司也无法一一研究和梳理,只能是把画作放在纸杂文献板块里用无底价方式拍卖。工作人员给这幅绘画拍了照片,编入图录,没有写说明,甚至连倪瓒的名字都没有提。后来公司员工就不断接到藏家打来电话咨询这件拍品,他们才意识到有可能这是倪瓒的一件精品。最终,这件拍品在拍卖场上引起藏家和电话竞买的激烈竞争,拍出了“天价”。
       采取无底价拍卖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强化拍卖品对于买家的吸引力,没定价的“神秘感”和“捡漏”的侥幸心理会促使买家预先认真验看拍卖品。因为没有估价作参考,大家有心去捡便宜,就会认真地对拍卖品进行推敲,而在推敲中又容易对拍品产生好感,因此在拍卖场上,买家会信心十足地出价。如果拍卖公司采取有底价拍卖,而价格又定的偏高,就容易使买家“望而生畏”,也就不会仔细地去研究拍品了。
       无底价也是一种定价手段,当拍卖公司对一些拍品难以准确定价时,把它交给买家来定价不失为一种更为公平、公开、合理的好办法。
       从拍卖行的角度来说,无底价拍卖的拍品基本上都能成交,会有效地提高成交率。大拍卖公司考虑到这两年市场下滑,客户流失,想通过无底价制造悬念和诱惑,以起到聚集人气的作用。而越来越多的中小拍卖公司也从中看到了无底价的魅力,因此一窝蜂就都上起了无底价拍卖专场。
       不是所有的拍卖品都适合无底价拍卖。首先,只有当拍卖品在拍卖市场得到广泛认知和喜爱,并有了一定的稳定价位,而拍卖场上也已形成一定数量的买家,此时无论有没有底价都关系不大,价位总是要竞争到其应有的位置。比如,著名书画家作品的爱好者很多,对每一幅拍品,买家都会有自己的价格判断,基本上八九不离十,往往难以捡“大漏儿”。实际上,对于大众喜爱的艺术品,“无底价”反而更容易拍出高价。因为人来得多,价格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争”高。
       当卖家对自己的物品难以定价,或者急于成交,也会同意用无底价价的方式拍卖。
       许多人一直以为,无底价拍品一定是便宜货或是伪劣品,这是一种误解。无底价拍卖代表了运作模式,不代表拍品品质,但因为风险防范上的原因,无底价拍卖多适宜于中低档次艺术品的拍卖。
无底价运作是有风险的。一些小众喜爱的项目,买家不足,则容易出现没人出价或竞争不充分的情况而低价卖出的情况。这时,如果贸然采用无底价处理,就容易给卖家带来损失。另外,当无底价拍品过于高档,也容易出现参与买家数量过少而低价卖出的可能。
       在有些不规范的拍卖公司的无底价拍卖中,为了防止低价卖出的风险,会安排“托儿”在一定价位上进行保护,更多的公司会纵容卖家进场对自己送拍的无底价拍品“托举护盘”。这样做都是违反《拍卖法》的。买家们要注意予以警觉和识别,尤其那些社会上非拍卖企业参与,没有注册拍卖师主持的“野鸡型”无底价拍卖会,更值得大家警惕。
       无底价拍卖对于卖家有一定风险。首先是低价卖出的风险;此外,在与拍卖公司签署委托拍卖合同时,如果没有设定底价,则万一拍品在拍卖行出现损坏、遗失的情况,则索赔便会成为难题,将没有价格可依!所以,卖家签署无底价拍卖合同时,如不定底价,应至少设定一个赔偿价格。
  在拍卖场上,拍卖师对无底价拍卖是如何报价的呢?内地艺术品拍卖中最常见的方法是这样的:拍卖师将以最小的竞价幅度起拍。比如,场上规定1万元以内的竞价幅度为100元,则拍卖师会以100元询价:“有人出价100元吗?”如有人应价,则按照竞价幅度继续拍卖。换句话说,某件拍品无底价拍卖的最低成交价是其最小竞价幅度,因此不会出现不要钱就拍出的情况。无底价也会流拍,即当最小竞价幅度还没人接盘时。

评论

  取消
获取验证码 换一张
 
 
 
 
 
 
 
 
 
 
 

众拍网公司版权所有 ©2013-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