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群

日志

 
 

天价艺术拍卖品背后   

2013-09-26 16:34:46

   天价艺术拍卖品背后
2013年的拍卖市场,备受瞩目的无疑是年逾八旬的画家格哈德•里希特—去年仅一年,他的作品就实现了销售额2.989亿美元,成为“在世最贵的艺术家”。在这个用数字创造艺术的时代,过亿的成交量一方面记录印证了艺术品市场的红火,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思考:这些作品缘何天价,又是谁将天价之物收入囊中?
生前被奉为流行文化符号的安迪•沃霍尔或许不曾想到自己去世后流行依旧—他的作品仍年年大卖,甚至以3.803亿美元成功垄断了去年的艺术品拍卖销售排行榜首位置,2013年开春,他被佳士得拍卖的作品估价就已高达1亿美元。而另一位在市场上风头正旺的是在世画家格哈德•里希特,去年10月份,他迷幻的刮擦抽象画《Abstraktes Bild》以近342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一举打破了在世画家作品的拍卖纪录;同时,他的另一幅彩色绘画作品《古德龙(Gudrun)》也以1800万美元成交!这一串串天文数字,都让格哈德•里希特成为了在世艺术家中的拍卖市场领跑王。
拍卖市场领跑王
与拍卖市场的热火朝天相对的是,虽说格哈德•里希特这位年逾八旬的画家已有数年享受着赫赫名望—与顶级画廊合作、诸多重量级作品展览、早年代表联邦德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等,然而在不少业余人士的眼中,对这位画家如孩童般的“随手涂鸦”、对着照片“进行描摹”的作品能卖出天价总是心存疑惑:他的画为什么就能卖得这么贵?
实际上,在艺术业界人士眼中,格哈德•里希特的“随手涂鸦”其实是别有洞天。他的长期代理商玛丽安•古德曼认为,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并能启发后来者新的灵感,这是其作品价格一路飙高的根本原因—纵然时时让业余欣赏者困惑,但当他们走出展览馆,总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
当然,艺术并不能主宰市场。1月29日,当纽约佳士得“古典大师”专场拍卖拉开2013年春拍的序幕时,人们发现14至19世纪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遭遇了冷眼。同时,印象派和现当代艺术却备受青睐。正如花旗集团私人银行“艺术顾问及金融”部门高级顾问乔纳森•宾斯塔克所说的:“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中有流动性,市场具有选择性并倾向某些艺术家的作品。”因此,市场在大方向上的选择也注定了格哈德•里希特的成功。
此外,人们先天性地崇尚权威也将他捧上了业界大神的位置,这位置带来的是又一轮高峰和金钱追逐,并且循环不断。“艺术圈总是需要一个明确的顶点”,巴黎和萨尔茨堡的商家达太•罗帕克称,一旦登上了顶点,你就享有不容置疑的艺术王权,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市场膜拜。因此,当市场与品味被相提并论时,格哈德•里希特也就顺理成章地在支持者的簇拥下一跃而上,俨然成为了风向标的代名词。
有趣的是,据披露,格哈德•里希特这幅成交价为3420万美元天价的《Abstraktes Bild》,是伦敦藏家马克与维多利亚•苏索克于1998年在伦敦安东尼•德奥非画廊购得的,当时这大幅抽象画作的拍卖价还不足50万美元!如今,就连格哈德•里希特身边的人也对他作品初入市场时的场景不胜唏嘘:“1985年,纽约画廊中举办的首场里希特个展,2.5万美元就能买他一幅10英尺的抽象画,一幅蜡烛系列的画作也就卖到5000美元!”
全方位的包装
确实,人们对于格哈德•里希特作品的疑问和感慨,也恰好反映了如今的拍卖市场存在的问题—这些惊爆价格的频频出现,并非人人认可。资深的格哈德•里希特画商、纽约莱赫盈•奥古斯汀画廊的联合创始人罗兰德•奥古斯汀就直指—其中有些抽象画够不上一流。他说:“我不信如今我们在画廊里能将那些抽象画卖到1200万至1500万美元,那样问心有愧。”
显而易见的是,20年来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屡创新高,市场推手的作用不容小觑,就连拍卖行也介入到市场中,对作品进行再包装与全方位的宣传,以期分羹。
在佳士得的一次拍卖预展上,会场一直播放着比尔•维奥拉和伊芙的当代影像作品,以表现这两位艺术家都是从古典大师的作品中寻找灵感的,希望借此全力挖掘拍品的潜在价值,并且使藏家们产生共鸣和兴趣。菲利普斯•德普瑞•卢森堡拍卖行则向卖家许诺“一旦竞价过低,公司将以双方之前协定的价格购买拍品”,从而使得拍卖品总能在市场卖出个“好价钱”。纽约道尔拍卖行的绘画部总监伊莱•恩斯坦顿也坦言:“我们拍卖业希望向前疾驰,所以当拍出一个好的价格后,我们便会制造出轩然大波,当价格令人失望时,我们则会闭口不谈。”
与此同时,卖家自己也会绞尽脑汁地为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中的出售造势,回顾展向来是好风借力的最好体现。2002年5月,格哈德•里希特在MoMA的回顾展刚刚结束,一幅“照相画”就在纽约苏富比以539.575万美元的纪录价成交;而如今其在市场的热火,也是颇得全球权威巡展“格哈德•里希特:全景”(Gerhard Richter: Panorama)之力。也难怪佳士得的战后与当代艺术部欧洲区主任弗朗西斯•奥切德会表示:“格哈德•里希特一有回顾展,市场就发生一次飞跃。人们单看一幅作品时也会喜爱,但并未真正掌握他的艺术全貌。只有将所有作品放在一起看,你才会理解,那整个面貌是多么特别,他是一位先驱。”
同样,相关纪录片和与作品同步的图鉴也有益于当事艺术家作品的大卖。法国导演克鲁佐曾经在毕加索75岁时给他拍过一部著名的纪录片,这部讲述画家本人的故事助势了其作品的出售。而科琳娜•贝尔慈2011年记述艺术家作画方式与强度的纪录片《Gerhard Richter Painting》也为其赢得不少拥趸,并直接推动其作品在2012年拍卖展上的大放光彩。同样的作用也体现在格哈德•里希特的作品图鉴,这本囊括了其1962~1963年作品图鉴的出版,使他在1960年代的照相画成为了一代收藏者的最佳选择。
当然,拍卖纪录的背后不总是如此简单的操作。有时某个艺术家的作品是由他自己的画廊购入的:如果这名艺术家尚处于巩固自身地位的阶段,评论界对其价值还未有定论的话,他的画廊会竭尽所能地避免他的作品滞销。另一个花招则是,与某个艺术家有接触的画廊常常会宣布有人排队购买这个艺术家的作品。但事实常常会证明,这名艺术家的产量很高,但画廊只卖极少部分以保持高价位。尽管这些做法看似不够干净,但也绝非新鲜事。据说,伦勃朗当年就曾在拍卖自己作品时自己出价以抬高价格。
一切与收藏者选择有关
当然,任何市场的引导与宣传包装,到最后都需要落到购买者、收藏者的点之上。尽管旁观者常会用“不理性”、“冲动”一类词汇来形容天价拍卖物,但对于收藏者而言,存在即可能,喜欢即拍下。
收藏家颜明就认为:收藏一般基于三种理念:消费,投资和人文情怀。如巴黎画商约翰•赛耶格•贝察托斯基在伦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就将两个月前刚刚才在巴塞尔迈阿密艺博会的保罗•卡斯敏展位上花75万美元购得的画作以翻了一番的价格卖出去。同在巴塞尔迈阿密艺博会,他又如法炮制从而赚得钵满盆满。
当然,并非所有艺术品都会随之水涨船高。根据Artnet统计的数据,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包括一些顶级的艺术家,例如拉里•里佛斯、埃里克•费谢尔等人的作品的拍卖行情都出现了下跌或者停滞不前的情况。
不过,这种投资性的市场变化对于纯粹的艺术爱好者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大影响,不管是涨是跌,只要当下他们对于自己的收藏依然喜爱,那么那些正负数字都只是浮云。以3420万美元天价将格哈德•里希特画作买下的亿万富翁莉莉•萨弗拉,她甚至没有将此画独自收藏,而是将此画捐献给了以色列博物馆,以纪念她故去的丈夫。
20年来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屡创新高,以至于不少人将数字与艺术直接挂钩。不过根据《艺术观察》杂志中的一份调查显示,史上最重要的藏家即使是大的买家都不一定是最有钱的人或者贪得无厌的收购者,而是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这是鉴赏力与慷慨两者的结合。
或许,与艺术本身相比,如今人们更愿意谈论艺术的经济收益,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品真正的价值是无价的。
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拍卖市场之一,并逐渐成为新的世界艺术品交易中心。而中国所拥有的特殊国情和独有的收藏传统,也使收藏者面对着一个与世界大局略显不同的市场。
摘选自雅昌网。来源:周末画报。作者不详。

评论

滕群
  取消
获取验证码 换一张
 
 
 
 
 
 
 
 
 
 
 

众拍网公司版权所有 ©2013-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