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明

日志

 
 

说“尺度”   

2013-12-18 16:42:21

   在我收藏的各类中国传统锡器中,有一支锡制黄铜包边的直尺,尺子通长31.2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一面有刻度,按传统的十进位制分成十格,每一格内又分为十小格。另一面竖刻铭文,上半段篆书刻“工部营造尺”五个大字,下半段刻:“光绪癸未暮春月作,仪可氏制”楷书小字二行。光绪癸未是1883年光绪九年。尺子工艺精美,锡质沉稳包桨莹润,样式古朴保存良好。营造尺历朝都有,只是具体的叫法不同计量单位不一。清康乾年间为了统一尺度命工部重新规定,叫工部营造尺,简称部尺。清代工部营造尺存世的以铜、木、竹、象牙等材质制造的为常见,锡制的十分稀罕,这支有明确纪年的清光绪九年锡制工部营造尺为存世中仅见,其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清代度量衡制度始于顺治而完成于乾隆时期。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御订《律吕正义后编》,尺度和量器依康熙时所定的制度,衡重以黄铜方寸重六两八钱为标准,由工部制造标准器发到各省。九年又仿照新莽铜嘉量形制,而以莽尺、清律尺、营造尺三种尺度精心设计制造了清嘉量方圆各一,范铜涂金,列于殿堂,再一次用古尺来定今尺(营造尺)。清朝末年重订度量衡划一办法。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朝廷命农工商部及度支部拟定划一制度以及推行章程,尺度仍依照康熙纵黍尺之长度定一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支铜尺和一件砝码。尺长32厘米,砝码重37.3克(正合库平一两)。尺一边刻营造尺10个寸格,另一边刻32厘米。二器同装入一匣内,匣为朱色,盖上有烫金楷书“高宗纯皇帝钦定权度尺”和“户部库平、工部营造尺均遂旧制,与万国权度原器精校铸造”字样。此尺正是清末重新定制以高宗纯皇帝(乾隆死后的谥号)确立的尺度与米制进行比对的实物证据。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传说黄帝时开始“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人体有尺骨,是尺的长度,有寸骨,是寸的长度。手指中指中节一段的长度叫一寸,尺骨长度叫一尺。取成年人的平均值。5000年前的大地湾仰韶晚期考古中出土的一组陶质量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量器。商代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骨尺、牙尺,长度约合现代的16厘米,与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后的指端距离相当。尺上的分寸刻划采用十进位,它和青铜器一样,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就是以商代牙尺为基础一路发展过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车同轨 ,书同文”,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秦用的尺大约合现代的23厘米。


评论

陈建明
  取消
获取验证码 换一张
 
 
 
 
 
 
 
 
 
 
 

众拍网公司版权所有 ©2013-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