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拍网最新拍卖信息、艺术品拍卖信息,除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杰作之外,本次保利华谊上海首拍还将带来一系列西方二十世纪及战后艺术精品——包括巴黎画派重要艺术家夏加尔的典型题材创作《山羊》(1938-1943),“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画家”莫兰迪的《静物》;以及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耶稣家谱》和YBA(Young British Artists)中最重要的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的圆点系列作品《圆点系列——山叶》。
马克·夏加尔 山羊 1938-1943年作 布面油画 19.2 × 24 cm
来源:伦敦苏富比 2013年5月说明:作品成交后,交割地点为中国香港
马克·夏加尔:“我相信,我们有了包含着人类怜悯心和对他人爱的文化,才能朝着理想飞奔,为后人留下我们时代的创新。”
马克·夏加尔是20世纪最杰出的伟大艺术家之一,也是现代艺术史上一个殊为独特的存在,其创作自由出入于野兽派、立体派等早期现代主义艺术潮流,但却不囿于形式的束缚,以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对生活与人类情感的体悟诉诸笔端。其作品散发出来的梦幻、诗意、童趣和神秘等特征更使他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
夏加尔《我和村子》1911年 纽约Moma美术馆藏
1906年,19岁的夏加尔为追逐梦想离开家乡,踏上异乡求学的旅程,从此那些牛羊的形象便同家乡的小屋、街道、犹太拉比一起出现在他的画作里,成为贯穿他一生创作的形象根基,在其曲折辗转的人生历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抒发着他或思念、或伤感、或荣耀、或期盼的心情。与其他动物相比,山羊在夏加尔的画中具有更为深刻的寓意。在圣经时代,犹太人会在一年中最重要的圣日赎罪日这天举行献祭仪式,将一头公山羊杀死祭奠上帝,把另一头山羊放逐旷野,让它带走人类的一切罪孽。因而,山羊对于夏加尔来说不仅代表着童年的温馨记忆,更具有悲悯与救赎的意义。
弗朗西斯卡·苏巴朗《上帝之羊》1635-1640年作 普拉多美术馆藏
此幅《山羊》创作于1938-1943年,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满目疮痍,作为犹太人而被迫流亡异乡的夏加尔目睹到那些因为战火而流离失所的孩子和穷苦人,他写道:“我真想把他们全都搬到我的画布上来,好让他们平安地活着。”《山羊》中的色彩不同于早年的轻快欢愉,一只洁白的山羊乖巧地匍匐于画面的中心,睁大的双眼无辜而悲悯,周围大面积平涂的红色预示着它即将为人类献祭的命运,上方一只暗红色的动物似乎喻意着那只被放逐的山羊,山羊面前摊开的典籍无声地诉说着宗教的教义……在夏加尔的许多作品中,他以诗人般敏感的心灵为世人铸造了最美好的梦境,而在这样一幅作品中则具有更深刻的思考,不仅承载了夏加尔对战争暴力的反思,更有渴望人类获得救赎的强烈愿望。
在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中,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当层出不穷的艺术流派不断用新的艺术观念和和技法刺激着观众的神经时,他安静地隐居在自己的家乡博洛尼亚,几十年如一日沈浸在对一些瓶瓶罐罐等日常之物的探索中,他的作品简单而纯粹,具有朴素的动人力量,在全世界征服了众多观者的心,最终留下了“艺术家中的艺术家”与“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画家”的美名。
莫兰迪画室一景
莫兰迪《静物》 1961年作 纽约Moma美术馆藏
静物画在西方拥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的瓶画开始,静物就作为一种存独立样式在出现在绘画中,寄托着人们的情感,承载着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经典的艺术大师如卡拉瓦乔、伦勃朗、维米尔、夏尔丹等人都痴迷于静物画的创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后印象派更是将静物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梵高的向日葵和塞尚的苹果就像艺术家的名片,诉说着他们个人的故事和艺术理念,更重要的是,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诸多艺术观念都源起于这些看似平凡的静物。莫兰迪的创作正是延续了这条低调却不可或缺的静物画创作脉络,而他独具特性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式无疑也大大丰富和深化了这条视觉线索的内涵。
莫兰迪的艺术风格成熟于40年代,此幅《静物》即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他的作品看似很简单,却有一种吸引人的魔力,让人不知不觉间便沈浸在他所营造的世界里,这世界有夏尔丹般的自然感,有塞尚般的仪式感,也有超现实主义基里科般的神秘感,这种多层次的体验最终幻化为一种宁静的和谐,消除了时间性和空间性,静静地立成永恒,颇有禅宗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韵味。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为最伟大画家”的巴尔蒂斯便认为莫兰迪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莫兰迪对画面形式的纯化与中国文人画中的笔墨意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对他的人生经历多一点了解,便会顿然醒悟这种艺术品格的生成之道。他终生未婚,生活方式同中国文人一般自然简朴,淡泊名利,将所有精力用于静观物象,体悟自然,并以视觉的方式加以表达。正如中国画论所讲求的“澄怀观道“,只有用心灵的的眼睛来看空间的万象,才能俯仰自得,悠然自是,使深广无穷的宇宙来亲近我,这正是他作品中那宁静和谐感的来源。
莫兰迪《静物》1920年作 佳士得(伦敦)2007年春拍 成交价:GBP 1,364,000
安塞姆·基弗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表现主义绘画在60年代的崛起打破了战后由抽象艺术、极少艺术和波普艺术占主导地位的局面,重新复兴了历史悠久的欧洲绘画传统,极大地拓展了绘画语言的表现维度,并积极地以绘画介入社会,迅速成为席卷西方的主要艺术潮流之一。
基弗在德国的工作室
厚重、壮阔的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是基弗创作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不仅源于他作品巨大的体量,更是由于他所采用的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他在绘画作品中使用废钢铁、铅、灰烬、水泥、石头、树枝、稻草、干花、沥青、塑料、旧衣服等与传统艺术观念相去甚远的粗野原材料,将这些材料的“性格”发挥到极致,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我使用稻草或铅等物体时,我发现这些物体的精神,我提炼它们并展现它们”。他不局限于一种媒介,试验将油画、版画、摄影、雕塑等多种媒介进行综合,将绘画从架上解放出来,延伸扩展至空间中,营造出一种宏大感和悲怆感,形成一个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场域,赋予绘画语言一种全新的概念和力量。基弗的伟大并不限于他在艺术语言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他以艺术为媒介,对现代欧洲最敏感、最受争议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将其对文化、历史、宗教、人性等问题的思考贯注其中。
我觉得需要去唤醒记忆,不是为了改造政治,而是为了改造自己。——安塞姆·基弗
基弗出生于1945年二战结束前,在他成长的年岁里,德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满目疮痍、一片废墟的狼藉中,而战争创伤的更可怕后果在于对德国人精神和信仰的打击——他们不敢直面历史,也无法走向未来,一代德国人的内心逐渐成为沈默的荒原。基弗和其他新表现主义画家们勇敢地打破了这种沈默,成为最早直面那段黑暗历史的艺术家之一。他将绘画定格为“赎罪的艺术”,促使大众正视那段沉重的历史,也希望直指人性深处的黑暗,使人类完成对自己的改造。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人力量,能引发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更能引导观众转变为读者,对关乎人类自身命运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思考。基弗甚至获得了德国专为文字写作设立的图书和平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评委们一致认为,安塞姆·基弗是一位“迫使所在时代面对那令人不安的废墟般的、瞬间即逝的道德信息”的艺术家。
亨利·杜夫曼《耶稣之树》 约1535年作
科隆天主教教堂内的“耶稣家谱”主题彩绘玻璃
“耶稣家谱”是基弗创作后期出现并持续进行的主题,最早创作于1987年的一件已经被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Albertina Museum)收藏。关于耶稣的家谱,在旧约和新约中都有所阐释,旧约是有关一个国族——犹太民族与国家的记录,新约则是有关一个人——--耶稣的记录。因而,耶稣的家谱既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脉络,又有赖于个人在其中的奔走——耶稣基督降世不是单为犹太人乃为普世人。正如基弗所认为的,一个人要想真正地了解自己,必须真正地了解你的国家,你的历史。
《耶稣家谱》采用了典型的基弗式语言,作品以砂土和石灰作为基底,物料的流动形成各种肌理和纹路,上面放着干枯的树枝,而树枝上则漂浮着空荡的单衣。树枝和衣裳是基弗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树枝就像人类历史的脉络和流动,这枝桠已然干枯,不再生长,而空荡的衣裳则象征着人的苦难,而作品底部干涸开裂的泥土让这一切消逝的过程更加触目惊心。由此,基弗用最典型的艺术语言诉说着他最深刻的思索,无不提醒着人们投身历史的洪流中,反思并改变。
安塞姆·基弗《Die Frauen der Antike》 伦敦佳士得2012年春拍 lot39 成交价:USD 1,119,802
达明安·赫斯特 圆点系列—山叶 2011年 乙烯基、鼓组 尺寸可变,230× 170× 125cm
说明:
2011年,赫斯特把其享誉国际的圆点系列送上音乐舞台。此作为赫斯特在2011年联同英国摇滚乐队Squeeze独家打造了一组乐器,并曾于2011年3月22日被乐队带到伦敦“青少年癌症信托基金”慈善筹款音乐会上演出。
达明安·赫斯特
“英国青年艺术家”自80年代后期掘起至今已超过二十年,当年就读伦敦金史密斯学院艺术系的达明·赫斯特才崭露头角,现在已是享誉国际的顶级英国艺术家。这位成长于英国工业城市利兹的艺术家,其作品极具争议性。他凭借一系列以动物尸体标本为创作素材的艺术装置轰动了整个艺术界,而以钻石镶嵌的白金骷髅头《献给上帝之爱》亦曾哄动一时。赫斯特英雄式的崛起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他曾先后两次被英国《艺术评论》杂志甄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价格在艺术市场上亦屡创新高,显赫地位无庸赘述。至今,他已举办超过80场个展和250场联展,2012年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更为他举办了大型回顾展。
我相信所有的绘画及艺术都应该为观众而进步。——达明安·赫斯特
赫斯特的创作,尽显英国新一辈艺术家活泼而多样的艺术形态。他既有纯形式的探索,也有回应社会、文化议题的作品。赫斯特说:“我认为绘画以至所有类型的艺术,目的在于振奋人心。我喜欢颜色,我感觉它就在我的内心深处。”他对色彩的着迷,驱使他创作为人所熟知的“圆点”系列。“圆点”系列始创于1986年,那些排列整齐的彩色圆点,直径由一公厘到90公分不等,以油彩绘画在20公分到12米高的画布上。赫斯特解释说:“格子状的结构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系统。每幅画中,没有两枚圆点的颜色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身份、次序、颜色、大小和位置。”赫斯特探讨每种颜色的色泽、彩度、光暗,在同一画布上避免建立相类似的图案。他说:“每种颜色都能够独立地存在,两种颜色交织在一个完美和谐的格式编排上,这样的交错关系容许观众的注意力停留在画布上的任何一个点子上,又或者从整体的角度去看画面上所有点子的位置和安排。”
2011年,赫斯特特别为英国摇滚乐队Squeeze设计了一组乐器的图纹,乐队使用这组乐器在伦敦“青少年癌症信托基金”慈善筹款音乐会上演出。这组乐器包括一支芬达泰来电吉他、一支芬达斯特拉托电吉他(拍品编号518)和一套山叶鼓组(拍品编号517),每件乐器均由赫斯特负责绘制图案和亲笔签名。赫斯特根据他“圆点”系列的设计概念,以独特的色调在鼓轮和吉他外壳上编绘他的点子。他依从乐器的大小,设计直径不一、间距不同的圆点图,使每一件乐器都反映着赫斯特对颜色的独特探索。
更多最新拍卖信息、艺术品拍卖信息,敬请关注众拍网(www.zhongpaiwang.com)拍房网(www.paifu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