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拍网最新拍卖信息、艺术品拍卖信息,2016年6月6日,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从喜马拉雅到五台山——重要佛教美术夜场”将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本场专拍将特别推出两件欧洲玉燕堂珍藏佛造像:13世纪释迦牟尼像与清乾隆手持金刚菩萨。两件造像分别为尼泊尔风格与清乾隆时期北京宫廷风格的精品,更为重要的是,两件作品享有同一流传经历。
卡尔罗恩斯特•阿希文•利珀伯恩哈德公爵(1914-1988)出生于荷兰皇室家庭,为荷兰亲王利珀伯恩哈德的第二个儿子,亦是荷兰女皇的长兄;1942年获得德国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安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定居美国纽约,时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馆名誉馆长;1970年退休后与妻子西蒙娜旅居法国巴黎,由于工作及个人兴趣,长期研究、收藏西藏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雕塑和佛造像艺术品,1988年去世于荷兰海牙。
扬•米欧荷先生(1934-2006)1934年出生于荷兰,1960年左右师从当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馆馆长阿希文•利珀公爵,作为助理长期与其潜心研究鉴赏中国西藏地区及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地区佛造像艺术,并曾多次与利珀公爵远赴西藏、尼泊尔和印度地区从事实地考察学习研究工作;1980年至90年代末期曾任荷兰皇家图书馆馆长,致力于研究、保护收藏欧洲重要古代书籍及亚洲艺术,原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曾与他有过书籍探索之约;退休后仍坚持学术研究,并在著名的Denneweg开设古代书籍和古董艺术画廊,他精通藏文、尼泊尔文等十国语言,多次参与撰写、编辑、翻译关于古代佛造像及雕塑艺术类的专业书籍并出版,以致后来许多欧洲顶级佛像艺术专家学者和收藏家,都曾得到过他的专业分享和帮助,无愧是欧洲收藏中国及西藏地区佛造像领域的先驱和导师。
13世纪 释迦牟尼 尼泊尔 马拉王朝
铜鎏金,錾花,高19公分
估价:RMB800,000-1,200,000
备注:
1. 荷兰皇家公爵阿希文•利珀博士(Ernst Aschwin Prinz zur Lippe-Biesterfeld)旧藏,曾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方艺术部名誉馆长。
2. 扬•米欧荷先生(Jan Miog),原荷兰皇家图书馆馆长
3. 欧洲“玉燕堂”伉俪重要私人收藏
此尊释尊造像,为典型的13世纪马拉王朝时期的作品,铜材质坚密沉重,鎏金厚实,熠熠生辉。释尊呈慈悲和善之态,予人平和安稳之感。眉如初月,火焰形白毫,双目微合下视,静美的脸庞显出浅浅微笑,神态怡然。高鼻小嘴,鼻和嘴比较集中,整体看相貌非常妩媚,仍具尼泊尔造像特征。躯体劲健有力,特别是圆润的肩膀、厚实的胸肌、粗硕的双臂尤其突出,极为写实。右肩袒露,袈裟一角覆搭于左肩,在衣缘处饰两行连珠纹,行间錾刻花纹,材质如丝般轻薄贴体,下身所穿的绸裙亦作如此装饰,袈裟之上暗刻精美的花纹,极富装饰感。两腿间有简单而整齐如扇形排列的衣褶,手持圆雕的金刚杵。简洁的身体装饰,是为了突显壮硕的体型,其胸臂浑圆结实,挺拔伟岸,胸肩之间衔接过渡自然完美,雕塑技艺洗练流畅,给人一种力量衝击之美。赤足全跏趺坐,右手下垂结触地降魔印,左手掌心向上施禅定印,表现佛祖在菩提树下降魔得道后,呼唤大地之神作见证,神态怡然,故这种造型称为降魔得道像。莲座为宽大的仰覆莲形式,上下饰有两道细密链珠,束腰内收,莲瓣饱满秀长,瓣端尖角,微微上翘,极有力度。莲座下固封装藏保存完好,更为殊胜。
尼泊尔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有悠久的佛教造像史。在尼泊尔,从事佛教造像的主要是纽瓦尔人,属蒙古人种,他们使用铜、木、石等多种材质製造佛教造像,其中铜质造像由于多数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流传下来的最多。纽瓦尔风格铜造像绝大多数採用红铜,并鎏金,十世纪后,很多造像镶嵌宝石,更显精美华贵。
从七世纪开始,尼泊尔工匠就来到吐蕃,帮助藏人修建佛教寺院,製造佛教造像。尼泊尔造像的风格深刻影响了藏传佛教造像。特别是在十二、十三世纪之后,由于回教徒的入侵,克什米尔和东北印度的佛教遭到毁灭性打击,而尼泊尔很好地保存了它的佛教传统,并为中国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工匠,一直延续到清代。
尼泊尔是内陆山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北邻中国,其馀三面与印度接壤。加德满都谷地呈长方形,四周被山脉环绕,是尼泊尔文化、艺术中心,加德满都、帕坦、巴德冈等拥有古老历史的城市都位于谷地内。尼泊尔历史被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部分。尼泊尔的古代史包括传说时代到九世纪末李查维王朝覆灭这段时间的历史。中世纪部份最辉煌的则是马拉王朝,马拉王朝开始于阿里德瓦•马拉,他的在位时间是1200年到1206年。1382年到1395年在位的国王贾亚斯提提•马拉开始在尼泊尔强制推行印度种姓制,连作为佛教徒的纽瓦尔人也有了种姓。1482年,国王亚克西亚•马拉死后,尼泊尔陷于分裂,他的几个儿子建立了三个国家,各自为政。1769年,廓尔喀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杨•沙阿消灭了三个加德满都谷地王国,统一了尼泊尔,尼泊尔进入近代史时期。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是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十三世纪,印度帕拉王朝灭亡后,佛教造像的製作传统还继续在尼泊尔流布。同时,从那时起又开始受到西藏喇嘛佛教的影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段,以1482年为界。1482年之前称马拉王朝早期,这一时期的造像延续了前期风格,又加进了新的元素。此时期的造像最为精美,以加德满都谷地为中心,以纽瓦尔人为主要造像者而发生发展的。纽瓦尔人聪明勤劳,擅长建筑、雕刻、铸造等技艺,是公认的尼泊尔文化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历史功绩写进了尼泊尔今天的教科书中。纽瓦尔人在製作佛像时,不拘泥常规,大胆渗入本民族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製作的佛像,面带喜色,头大肩宽,胸阔腰圆,工艺精湛,从体型到装饰皆具有典型的纽瓦尔人的人体和审美特色。尼泊尔人对铜有一种特殊的喜爱,视为神圣之物,境内山多地少,矿藏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喜好。所用铜一般皆为上等的红铜,质软细腻。
清乾隆 手持金刚菩萨(六品佛楼) 北京宫廷
铜泥金,高16.5 公分
估价:RMB1,300,000-1,500,000
备注:
1. 荷兰皇家公爵阿希文•利珀博士(Ernst Aschwin Prinz zur Lippe-Biesterfeld)旧藏,曾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方艺术部名誉馆长。
2. 扬•米欧荷先生(Jan Miog),原荷兰皇家图书馆馆长
3. 欧洲“玉燕堂”伉俪重要私人收藏
此尊菩萨见肉泥金彩绘,以造办处造古工艺装饰,为三面六臂,头戴五叶冠,髮髻高耸,耳后有束髮缯带,面带笑貌,慈祥宁静。其上身袒露,肩披帛带,下著裙佩,饰耳璫、项鍊、臂钏、手镯、脚镯。左手握金刚铃,右手倒持金刚铃,左副手自上而下分别持莲花、宝剑(已佚),右副手自上而下分别持摩尼宝,金刚杵,全跏趺坐于单层莲花座上。莲座上沿刻“大清乾隆年敬造”,下沿刻“手持金刚菩萨”,背部刻“无上阳体根本”。 指明此尊曾供奉于清宫某六品佛楼西壁第二层第二龛。检阅相关文献,手持金刚菩萨存世少见,仅见故宫梵华楼中所供奉的手持金刚菩萨略有不同,可作参考。
乾隆时期的佛像製作与康熙、雍正时期并没有本质区别,但是由于乾隆帝本人对于藏传佛教的理解较其祖父两辈明显深入,所有宫廷造像与法器的製作在规模和品种上均有重大的突破。他试图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庞大而複杂的藏传佛教神系构架,瞭解其神格,而并非只是机械的照搬照抄,希望做到原汁原味,符合教义,同时具有审美趣味。乾隆帝的大一统思想及其个人的审美趣味给清宫藏传佛教造像的製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六品佛楼是清宫重要的建筑形式,其重要性在于这种独特装修的佛楼一再出现,反映出乾隆帝对这种建筑及其内部陈设思想的重视和青睐。六品指的是藏传佛教修行所必须经过的六个次第(阶段),即般若品、功行品、德行品、瑜伽品、无上瑜伽品父续、无上瑜伽品母续。每层楼上供小佛像,下层供佛殿和唐卡。每座六品佛楼共七间,除中间一间上下供佛与宗喀巴大师像外,其馀六间分别代表般若品、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阴体根本品、瑜伽根本品、德行根本品、功行根本品,以契合藏传佛教黄教所主张的显密兼修、依次而行,由浅入深的思想。通常六品佛楼楼上每间供小型黄铜造像122尊,六间共供732尊,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8-1783),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六品佛楼达八处之多,紫禁城内有其四:建福宫花园内的慧曜楼,中正殿后淡远楼,慈宁宫花园内的宝相楼,宁寿宫花园内的梵华楼;长春园有其一:含经堂西梵香楼;承德避暑山庄有其三:珠源寺中的众香楼,普陀宗乘寺大红台西群楼,须弥福寿寺妙高庄严西群楼。目前,只有紫禁城裡的梵华楼中的绝大部分佛像、唐卡和佛塔,甚至法器保存至今,其它各处或毁于战火;或毁于火灾;或楼虽在,内中一切供器佛像、佛塔已荡然无存;或文物流散在外,难获镜圆。
更多最新拍卖信息、艺术品拍卖信息,敬请关注众拍网(www.zhongpaiwang.com)拍房网(www.paifu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