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众拍网

首页 > 拍卖要闻 > 拍卖追踪>正文

保利香港秋拍“大藏”专场推出佛教造像

来源: 众拍网   发布时间: 2018-09-27 10:28:14 点击量:

       众拍网最新拍卖信息、艺术品拍卖信息,佛经有藏之始,集沙门宝唱撰经目录五千四百卷,名《大藏经》。2018年秋,保利香港荣幸与巴雷尔家族合作,呈献“大藏—雅克‧巴雷尔(Jacques Barrère)家族藏重要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十五件重要东方艺术经典佳作中,不乏中原早期佛教艺术佳品,专场亮点还包括北魏至唐代石雕佛造像、喜马拉雅金铜佛像等经典作品等,追溯佛教文化的传播轨迹,勾划出昔日华夏的辽阔图景。雅克 · 巴雷尔家族为国际知名东方艺术古董商,他们的东方艺术情结长达一世纪之久,而是次专场拍品皆为巴雷尔家族所宝蓄,集诸盛世之艺术精华,冀与佛教艺术收藏者共襄盛举。

  3207 唐 弥勒佛倚坐像

  来源

  1. A. Dreesmann 旧藏,比利时,1990年之前入藏

  2. Jacques Barrère家族旧藏,巴黎

  出版

  Jacques Barrère,《Art d’Extrême Orient(远东艺术)》,2003年,封面作品

  H 110cm HK$ 10,000,000 - 12,000,000

  此弥勒造像体格巨大,保存完整,独立供奉。面相饱满,肉髻高耸,其上波浪螺髪,双眉若弯月,两目低垂,鼻梁挺拔,厚唇轻合,双耳垂肩,慈祥静谧。贴身着僧祗支,前襟斜胸,外披袈裟。左手置于左膝,右手本施无畏印,惜已佚失。垂足倚坐方形须弥台座上,两足赤裸,分踩两枝外沿的小莲座上。佛座束腰,下部两层平行座基。

  弥勒净土信仰的普及源于《弥勒大成佛经》、即《弥勒下生经》的流行。最初弥勒信仰主要在河北、河南、山西、四川、陕西、江苏等地传播。早期弥勒造像主要有两种:一是菩萨装,头戴宝冠,坐姿为交脚式,呈说法相或思惟相;二是佛装,头梳发髻,多为站姿或交脚坐姿,施转法轮印或无畏印。交脚式样的坐姿佛像来源于中亚及新疆地区,在这一影响下,交脚坐曾是石窟寺弥勒菩萨的定式:在北魏迁都前,弥勒像多采交脚坐式,着菩萨装,戴宝冠,上身袒裸,佩项圈、璎珞、蛇形等饰物。北魏迁都洛阳后,汉化程度日深,以皇室为主营造的龙门石窟北魏朝窟中,交脚像依旧是重要题材。至北魏后期,弥勒菩萨像数量急速减少,至隋唐基本消失,到武则天时期的弥勒造像才再次增多,并多以倚坐式弥勒佛形象呈现,见山西省博物院所藏一例唐代弥勒坐像(图一)。

  倚坐像弥勒自贞观年间兴起,高宗以来成为固定形象并逐渐程序化。唐代国力富庶,以丰腴为美,一改南北朝秀骨清像的风格。因此当时的佛教造像面部圆润,重颌广额,体态丰硕饱满。在塑造上,工匠们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创造,带有温柔和婉的女性气质,充满慈爱怜悯之情。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两例唐佛倚坐像(图二、图三),与本例相似,其一惟其面貌更加圆融秀美,而本尊则浑厚有力,载于《海外遗珍》,页94,图第89,另一例身后带背光,倚坐于高台,其面型方正,所著袈裟样式与本尊相类。

 

 

  美国檀香山艺术学院(图四)以及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图五)各藏有一尊唐代释迦牟尼及弥勒坐像,皆为波浪螺发,倚坐姿,与本尊相似,惟二者身后有背光,载于 《海外遗珍》,页107-108,图第102-103。

  另一尊唐代倚坐弥勒像(图六)气势有如本件,被定为陕西风格,载于喜仁龙所著《Chinese Sculptures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五至十四世纪中国雕塑)》,图38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例唐代灰砂岩弥勒坐像(图七),其波浪螺发,袈裟下摆从方台垂下之形态与本件相似,惟其体量较小。

  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图八)藏有一尊唐弥勒坐像,其身坐高台,姿势与本件相同,惟其佛首佚失。巴黎吉美博物馆藏一尊唐石雕弥勒坐像(图九),亦可参考。金铜佛像中,亦有造型相类者,一例唐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图十),曾以逾低估价五倍售出于保利香港,2015年5月31日,编号4933。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观无量寿佛经》

  3209 唐 白石雕大势至菩萨立像

  来源

  1.法国私人藏家旧藏,购于1970年代

  2. 1983年由法国著名亚洲艺术鉴定家Guy Portier先生审定

  3. Jacques Barrère家族旧藏,巴黎

  出版

  Jacques Barrère,《Art d’Extrême Orient(远东艺术)》,2016年,巴黎,图版12

  H 57cm HK$ 8,000,000 - 12,000,000

  这是一尊尤为珍贵的唐代大势至菩萨立像,整尊雕像以白色大理石雕就,造型浑厚大气,历经千年沧桑,气势依旧撼人。本造像上世纪七十年代由法国私人收藏 ,1983年经由法国巴黎知名东亚古董 鉴定家盖伊.波特尔 (Guy Portier)先生鉴定,后纳入雅克.巴雷尔(Jacques Barrère)家族所宝蓄。2016年出版于 Jacques Barrère,《Art D’Extrême Orient(远东艺术)》,巴黎,图版第12。

  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文艺创作的融汇贯通,对周边地区文化兼容并蓄,这种良好的背景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条件。虽然唐代早期佛像一度沿袭了隋代造型,然随着初唐玄奘、王玄策和义净高僧、使者由天竺返京,他们带来的梵像的样式粉本,将印度笈多佛教的面貌传入中土,这是继北魏时期后,笈多风格再次影响中国,为唐佛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使得唐代佛像很快有别于南北朝及隋朝的造像风格,独开一面,产生质的变化。新式风格由中原西部的长安、至东都洛阳,并影响了中原东部的河北等地,绽放出蓬勃的面貌,华彩奇放,进入中国雕塑艺术的黄金时代。

  本尊大势至菩萨为单尊独立石雕造像,与观音菩萨一起供奉于释迦牟尼左右两侧。大势至菩萨体躯丰盈,比例匀称,头微左倾,肩右斜,身姿左倾,呈现一种三折身式的动感,婀娜动人,较南北朝时期造像更加生动。大势至菩萨与观音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站立于佛陀的右侧,身姿微微左倾,倾向佛陀一侧。菩萨身姿优美,相貌秀美庄重,璎珞华丽、裙衣飘动,雕琢逼真。宝冠、璎珞、褶披巾、腰衣等身饰的精细雕琢,未觉繁琐,只觉华丽写实,似飞天般灵动精巧,显出了当时工匠们雕刻的深厚功底和精湛才艺。

  唐代经济发达,文化蓬勃发展,雕刻家亦在魏晋南北朝所形成的相对完整的雕塑美术框架之中发挥出了独特的唐代审美风格,无论绘画雕塑皆注重写实,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丰腴饱满,神态栩栩如生,均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极富时代风貌。雕塑面部五官、肩部、侧面常以流畅的涡线、弧、棱表现,刀工细腻,手法柔和,眉眼等处常保有印度早期佛教雕塑之风格。唐代石雕皆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具备礼仪性,也因此人物雕塑造型高度写实,无论人物比例、动作手势、服饰纹样皆真实的再现了唐代仕女的生活原景。

  唐代塑像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加二力士的七身一辅或九身一辅的组合,塑像风格一改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面部健康丰满,精神焕发,衣褶流畅,体态神情各不相同。本尊大势至菩萨即是唐代石雕中高度写实的代表之作,高束发髻,发前装饰花冠,冠前置宝瓶,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标识。松松挽起垂于耳侧的发髻,根根发丝清晰可见,与一尊1958年西安市安国寺旧址出土的唐代菩萨头像(图1)相似,两者还拥有相似的面孔,丰盈脸颊如少女般细嫩,弯眉细目,直鼻秀挺,双唇紧闭,嘴角略带一丝笑意,娴静安详,“美而不媚”,是一件具有高度艺术魅力的作品。


  菩萨裸露的肌肤丰满细腻,富有弹性,优美的造型呈现现出年轻女性婀娜多姿的风采。自左肩至下斜披的帔巾和蝉翼般的帛带柔绕双肩,于两臂间飘落,垂落于莲座之上。颈戴镶满晶莹宝珠的项链于腹前和腰后交叉垂落于两腿外侧,装饰感极强。这明显延续了南北朝时期菩萨造像常见的装饰,不同之处则在于唐代造像丰腴的体格撑起交叉项链更显华丽,不似早期造像干瘪的身躯(图2)。袒胸的胸前,微微隆起的胸肌十分写实。胸前翻转如蔓草般金质璎珞,既华丽典雅又不琐细,使雕像更加高贵精美。曲线流畅,肌肉质感的双臂,曲直之间左右协调着躯体的重心,左手残失,手中所持什物不得而知。目前存世造像各不相同,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来自西安宝庆寺的大势至菩萨造像(图3),左手所持为须弥山,极为少见。右臂微曲,手中所持莲花贴臂盘升,极度写实。

  菩萨裙衣轻薄贴体,赤足站于莲花座上。夸张且写实的莲花座是本尊造像的点睛之处。座为圆形,分为三层,下层缺失,上层是双层仰莲,饱满华丽,间饰莲蕊,中间如宝珠般饱满的莲瓣。似本尊莲花座如此特殊造型者并不多见。另有一件唐代石雕迦叶造像(图4),与本尊莲座相同,载于《Chinese Sculptures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五至十四世纪中国雕塑)》,曼谷,SDI出版,1998,卷2,图371;英国知名藏家Eskenazi曾藏有一件唐晚期白理石阿难像(图5),收录于《Chinese Sculptures c.500-1500》,页78、79,图13。这两尊佛弟子造像尺寸相似,造型相近,莲座与本尊造像一致,应当出于同一时代艺匠之手。

 

  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收藏的唐供养菩萨像(图6)虽造型不同,却也有着相似的莲花宝座,可以认定为同一风格、同一时期作品。而与本尊造像最为神似者应属1974年出土于西安市西关王家巷的唐石雕观音菩萨立像(图7),所用材质、造型及雕刻技法无一不同,可作为本尊造像的标准参考。细较之下,本尊造像比观音造像尺寸更大,细节雕刻更加有力,节奏感更强。与本尊造像可作对比者还见于台湾乐从堂曹兴诚先生所藏的一件唐中期铜鎏金观音菩萨立像(图8)。不同的题裁、不同材质,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代的艺匠都准确把握了“神”的精髓,超然、灵动、华丽,皆如矗立风中,有飘然若仙之感。

  如上这般传神之作又出自何时、何地呢?遍查公私收藏,最终明确指向了唐中晚期西安安国寺或周边寺庙。安国寺位于长乐坊,本为节愍太子宅。神龙二年立为崇恩寺,徐改为卫国寺,景云元年(710)改为安国寺。

  1959年在安国寺遗址出土了十余件精美的白玉石雕像。这些造像可能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毁佛时弃置埋藏,堆栈在地下十多米深的一个窖穴中,大半已残缺。这批出土造像与本尊大势至菩萨石质相同,尺寸相近,风格一致。除寂静相的文殊菩萨(图9)、宝生佛(图10)外,还出土了与唐密有关的马头明王(图11)、降三世明王、随心金刚等多件密宗造像。进入盛唐时期(713-755),佛教造像呈现了诸多新的现象,长安密教风格造像开始兴盛,汉白玉成为一时盛行的石材,装饰风格更加华丽繁复,由初唐及武周时期所形成的古典主义风格逐渐过渡到以新的现实感与体量感为表现主题的符合中土审美心理的佛教造型。

  这批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造像和本尊大势至菩萨吸收早期石雕造像的精华,结合唐人写实之风,再融入神秘的唐密元素,它们不仅刻造精致典雅,而且贴金描彩,继承了中国传统雕刻以绘色辅以雕造的手法,代表了盛唐时期

  贵族的审美趣味,也体现了盛唐佛教艺术的卓越成就。

 

  除了1959年在安国寺遗址出土的十余件石雕像外与本尊造像相似之外,早在1952年西安市东关景龙池出土的唐代石雕观音菩萨像(图12)也属于这一风格,然而造型与纹饰更加复杂繁琐;1966年松原三郞所著《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一书中收录的唐石雕菩萨坐像(图13),明显亦属同一风格作品,可作参考。这一风格承袭盛唐时期西安地区造像,尤其在莲花宝座的造型纹饰上。

  在《Chinese Sculptures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五至十四世纪中国雕塑)》书中所收录的唐代早期石雕释迦牟尼(图14),线条较这批作品更加硬朗,须弥莲台也不相同,但上层莲座的表现方式有着很强的参考意义。

  综观本尊造像,风格明确,雕刻手法大胆写实,富有强烈的质感;这种细腻而写实的把握打破了石质雕刻生硬呆板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使造像在比例上和谐匀称、错落有致,在形式上变化造度、高低有序,既典雅稳定又富有动感;是一尊超越历史、艺术、宗教的绝世佳作。

  3210 北周 石雕菩萨头像

  来源

  1. 法国私人藏家旧藏

  2. Jacques Barrère家族旧藏,巴黎

  H 36cm HK$ 280,000 - 350,000

       更多最新拍卖信息、艺术品拍卖信息,敬请关注众拍网(www.zhongpaiwang.com)拍房网(www.paifun.net)。

0/250
拍卖公司QQ群 投资人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