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胜

日志

 
 

毕加索的成功与凡高的失败   

2014-10-30 09:43:11

    简介  
    巴伯罗·毕加索(1881-1973)这位在艺术史上始终为人所追随与颂赞的人物,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毕加索自幼有着非凡的艺术才能。毕加索又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人们试图划分毕加索的创作阶段。但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他每两三年都要用一些绘画上的创造发明把批评家们难住……研究者们规定了许许多多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
  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泊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必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凡·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从精神上给他更大的影响的则是伦勃郎、杜米埃和米莱(Millet)。
  凡·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几个月后,曾经把自己全部热爱和物力献给他的提奥也死了。去人们说:提奥是为了凡·高而生的……
分析
   (一)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最后30年的欧洲,经济获得显著的增长。由于在工业和农业中运用新的科学和技术,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但价格利润和投资收益却下降,由此经济生活有出现了萧条的景象。繁荣发展与萧条景象矛盾而统一地共存。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由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人类的起源》、麦克斯韦的《电学和磁学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的问世引起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动荡,同时唯心主义、基督教神学也相当活跃,而受机械论影响的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也有自己的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艺术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性:与传统风格相连系的一面和追求标新立异革新的一面。文艺作品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思潮和某些“颓废”迹象。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关于文艺作品的基本风格以及用艺术的想象来真实地反映自然的信念,受到否定和质疑。这些给艺术创作带来了自由,但也带来了损失,文艺作品由此丧失了对人真正形象的理性肯定。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等就是这样一些有双重性的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也不可避免地会有“颓废”的成分_在创作中舍弃崇高的理想。但它们的革新意义不容忽视,开辟了绘画语言的新天地,用新的技巧展示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凡高正处于这个时代,由于其个性、主观性,他的结局是可以想见的。  
  20世纪世界上重大事件有: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劳动力、生产资源和市场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重大影响,东方随之兴起;空前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美苏霸权和冷战;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福利以及由此造成的新问题;全面否定传统给人类文化发展带来了可能性和由此产生的严重问题;各种哲学和美学思潮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又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在“革命”的旗号下美术创作空前活跃,同时也丧失恒定的判断标准,现代主义在西方成为主流,现实主义经过调整后继续发展。
  西方20世纪的现代美术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5年二战结束;第二阶段是自 1945年之后。前一阶段现代主义占主流地位,兼有其他传统的、学院的流派。第二阶段,从50年代起,出现一种与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人们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在后一阶段,现代主义仍然很活跃,而传统的、学院的,以至其他被现代主义排斥的非主流艺术,也有复苏的迹象。毕加索就处于这样一个社会历史背景下,他继承了与凡高同时代的画家塞尚的艺术成果,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立体主义,之后又不断向前探索发现,最后向人生的辉煌。
   (二)个人思想根源
    纵观凡高的一生,渴望生活,渴望艺术;追求爱情,追求美。做过职员、经纪人和传教士都没成功,后来学画,老师同学都不认可,再后来当画家,一生仅以几百元售出一两幅作品。恋爱失败,与高更合作不欢而散,向妓女示爱,割下自己的耳朵,被送进精神病院,周围得人都不理解他。反复几次进出精神病院,最后在绝望中自杀。而死后其作品价值飚升,高达二、三千万美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倔强、狂热、乖僻、执着的生命,完全无视社会的存在,我行我素,最后远离社会,被社会所抛弃的人。正如日本导演黑泽明在一部电影中所形容的那样:像一辆火车头,一直往前啊开,直到燃料耗尽。他根本不知道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目标和步骤,而是直奔主题,履战履败,履败履战,最后走向自我毁灭。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凡高在他想结束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放弃自杀的念头。重新开始,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比如扫大街、断盘子等,坚强地活下去。做一个普通人,等待,等待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成功会属于凡·高的。死亡故然需要勇气,而生存则更需要坚强。可以看出凡·高幼稚、情绪化被动的一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杀能说明什么?软弱、无能,留下一大堆问题给后人。如果你真的有那么崇高的境界的话,何必强求世人的承认,又何必自杀?自杀的原因就是没有被世人承认,生活屡遭失败。而死后作品的天价又迷惑了许多艺术好者与初学者,认为伟大的艺术家就是死后成名的,成为自欺欺人的借口。可以肯定凡·高怎么画是无可非议的,而其艺术价值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凡·高的自残以至自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暴露出其人性中消极的一面。从现实个人角度来看成为一个可怜的牺牲者、失败者。
    毕加索的一生,是成功的、精彩的、辉煌的、丰富的。追求的是真实—在寻求事物最高的真实。从小就表现出绘画天才,受到严格的学院派教育。来到巴黎后,自立生活经历了落魄潦倒的青年时期的磨练,造就了成熟、刚毅的性格。在绘画史上创立了立体主义画派,,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生活上也由仅比挨饿略好一点的生活”到极其富有,成为上流社会的艺术大师。爱情上也是与之呼应,人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女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情人,到最后六十多岁时有三十多岁的女人为伴。即使是二战期间,生活上也照样奢华。加入法国共产党,有机会参加共产国际会议,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生活的丰富多彩使他涉猎广泛,雕塑、陶艺、版画,作诗、写剧本等等。最终以九十三岁的高龄安眠于自己买下的城堡中。死后留下了巨额的遗产,生前的女人也在他逝去不久相继追他而去。而死后毕加索的作品也达到数千万美元的天价。可以看出毕加索的一生是有着扎实的基础,自立的艰难造就了日后的辉煌。性格的锤炼,理性的思维,使他按既定的目标,正确的步骤前进。从适应生活到表现自我到驾驭社会,步入成功的殿堂。毕加索树立了一个完整的、成功的艺术家的典范,他能成功地把握艺术、社会的本质,引领时代的潮头,对当代及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从现实个人角度还是从艺术价值角度,毕加索都是无可争议的。
    结论
    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个人性格,不同的个人素质,不同的思想立足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毕加索的成功和导致了凡·高的失败。成功是有方法的,失败是有原因的。假使凡·高不选择自杀,重新生活、重新定位、自立自强,那么他的思想、性格必然由不成熟转向成熟,必然由情感转向现实。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自我的觉悟、自我的完善,成功必然属于凡·高,正如毕加索的成功一样。

评论

杨宜胜
  取消
获取验证码 换一张
 
 
 
 
 
 
 
 
 
 
 

众拍网公司版权所有 ©2013-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