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靖琦

日志

 
 

《家》报创办始末   

2015-01-27 09:45:03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手掌报《家》报版面宽9厘米,高13.5厘米。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家报创刊号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家报第二期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家报第三期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家报第四期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家报第五期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15期《家》报,作为地方文献,已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原北京图书馆),这是当时我在北京图书馆与报纸组研究员潘岩铭(右)等的合影。


[转载]《家》报创办始末
在方汉奇先生家中。

     自从迷上集报后,我一直琢磨着自己要创办一份报纸。而真正促使我付诸行动的,是一次北京之旅,一次在拜访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后得到的启发。

  方汉奇先生是中国当代报学大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之所以成为大家,还得益于早年的集报藏报。这些珍贵的报纸史料,为方汉奇后来研究新闻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集报故事激励了每一个有志向的集报爱好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我曾有幸多次拜见方老,并当面得到过他的指导,我们之间还常有书信来往。

  1990年夏,我趁去北京出差,拜访了方汉奇先生。在方老家,偶然翻看了书架上的一本书,书名没记住,却让我下了一个决心:创办一份充满家庭温馨、堪称报坛一绝的《家》报。

  这本旧册子收集了解放前北京、上海等地达官贵人家族出版的20多种家庭报,从版面上看,这些家报的编排、印刷精良,图文并茂,内容大都为儿女情长、居家琐事。

  我当时想,创办“家”报已不是创举。要想与众不同,就要独辟蹊径。于是,办一份微型《家》报的念头油然而生。

  后来,我们一家三口分头写稿,我做总编,编稿子,画版样,跑到乡下的印刷厂去排印。几个来回,1990105日,图文并茂的《家》报创刊号问世了。

  《家》报版面宽9厘米,13.5厘米、用6号铅字排印,眼神不好的人,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它和普通报纸一样,“五脏俱全”,分四个版面,不但有报头,也有中缝,还设了不少栏目,如简讯、乐屋、家庭管理、趣闻、八面来风等。创刊号上共刊发新闻、日记、言论、小通讯等大小文章17篇,并配有3幅照片、2幅插图和著名漫画家庸非的漫画。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办《家》报?我在创刊词中作了回答:“为有限的空间增添情趣,为温馨的乐屋添砖加瓦,为小小的世界锦上添花。”

  《家》报虽只有手掌大,又属一家之私,仅限于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间传阅,但它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已大大超出了家庭的范畴,发出去后,亲朋好友热捧,大众媒体也十分关注。一时间《天津日报》、《生活报》、《山西日报》、《现代家庭报》、《中国青年报》、《成都晚报》、《贵州日报》、《家庭》等全国60多家报刊作了报道。全国各地索要《家》报的来信源源不断,只印了800份的创刊号一时“洛阳纸贵”,供不应求。

  时隔15年,《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闵家小报50年》的特稿,该文介绍原新华社副总编辑、《半月谈》总编闵凡路,从1957年起率闵氏家族创办《家庭月报》的历程。闵凡路是发行量700万的《半月谈》总编辑,也是他们家族《家庭月报》的“总编”。《家》报创办初期,我就与《家庭月报》取得联系,还专程去天津登门拜访过闵家,双方建立了友好的关系。15年后,我在《闵家小报50年》的特稿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闵凡林(注:闵凡路的弟弟)还留意其他家报的存在,并将相关消息登在闵家报上。在他目力所及的范围里,1983年创刊的四川泸州何家《家庭小报》,1990年创刊的江西黄家《家庭纪事报》都很成气候。受闵家家报启发,杭州集报爱好者楼时伟办的巴掌大的报纸《家》,甚至跟他们结成了联谊家报。”

  199010月至199210月的两年间,《家》报共出刊五期。由于种种原因,一直休刊至今。如今,这份国内独一无二的铅印最小《家》报,已成为报迷的集报珍品。北京、上海收藏品市场已卖到百元一份。浙江图书馆、浙江档案馆先后也将《家》报作为地方文献收入馆藏。

评论

肖靖琦
  取消
获取验证码 换一张
 
 
 
 
 
 
 
 
 
 
 

众拍网公司版权所有 ©2013-2020